经济的地理区位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各种资源不平衡配置所形成的空间不平等状况。某些优势区位的地区能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众多有利条件,促进产业的集聚,形成规模经济和巨大的经济中心。区位理论就是从企业或产业、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或效用出发,研究各种区位主体的最佳或最满意的空间配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主要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阐明了农业土地经营的集约化与它到农产品消费距离密切相关。工业区位论的理论核心是通过运输、劳动力和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布点的理想区位。中心地理论,或称中心地方论,则是从经济学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该理论通过研究中心居民点、城市的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论证了城市居民点及其地区体系,深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一规模”的空间关系。上述思想和理论对于研究铁路物流中心布局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区位主体进行区位选择的过程中,高性能效用的物流节点布局对于物流费用的经济效用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因此,物流中心的布局既受所在地区位优势影响,又是所在地区位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的区位是指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区位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是在19世纪初叶他所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区位地租或经济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纪初叶发表了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1914)。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则一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埋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克里斯塔勒将区位理论扩展到村落分布和市场研究,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4.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则在1954年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问题,从而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论。